top of page
搜尋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24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9
#共織・狀態 9/24號,進入到作品場域 #走一趟布農孩子的遊樂場 看著結束進倉祭的孩子們,在我創作附近的斜坡,底下幾乎是半空的狀態玩著懸空的盪鞦韆,很佩服孩子們的勇氣。 同時,在這裡我看到我作品一直在思考的事:孩子與自然的關係。真的是一種最自然的遊玩,真的在自然中找到愉悅。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18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7-8
#共織・狀態 作品到後來,是一種重複的勞動,免天持續六小時的工作,如同行者,持續的動作、持續的勞動、持續地對自己說話! 重複、重複、重複到後來,不斷地動作、心依然有點慌張,因為不確定作品會發展如何,也擔心作品的強度不夠。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17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6
#共織・狀態 今天只有走一點點的路,也許是因為週六,就覺得週六這樣就好。 有點沒有焦點的今天。但創作就是如此的重複,感受,重複。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16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5
#共織・狀態 也許一開始的路徑,我從每一場開始,規律地找出面似乎是我的狀態,但是在面之前,先從環中編織相關路徑重複的走、重複的走,走著走著回到核心、回到生命的中心點。 往下走是一種連結、連結自我與他者的連結、連結到另外一種可能,小心翼翼地探索、行走、走到一定的路徑休息,這樣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14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4
#共織・狀態 第一件室內作品的工作狀態,到一個段落,今天讓自己思緒自由,只想著路徑,穿梭,作品就變得讓自己小小的放鬆,小小的進入自由的狀態。 不在執著於「編織」這件事、當它轉換成線、面、遊走。自由開始!!思索當作品有自己的生命,就開始長出不同的腳!!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14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3
持續的編織,用完一綑線,加收集的茅草素材一半。進度比想像中的慢。編織過程,有種意識到這樣重複性的行為是人類的勞動行為,如何讓作品在自然中呼吸,又不被吃掉。做到一段落總是面對作品發呆,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讓作品交織在彼此的生命當中。 #共織・狀態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12日
Human-Nature: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2
#共織・狀態 作品進行第二天,原本要連續工作,但是意外的第一天回來之後,身體就開始發病了。covid-19 參與了我這次的作品。結束工作第一天就開始發病,被強迫睡了五天,身體意外得到五天的修復,第五天醒來,精神意外的好,也開始在整理一次作品的想法,以及如何利用這意外的到的一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8日
Human-Nature:Sazasa #“共織.狀態” Days 1
今天進入sazasa「走一趟布農孩子的遊樂場:鸞山530夢想孵育基地」進行 #共織・狀態 作品。 得到cina aiko, apin的同意進行創作。 山坡旁邊,進行第一次大結構的創作。我找了五棵可以形成一個空間的樹林,但是距離比印象中的遙遠,樹林之間的空間,在進行中讓我產生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9月8日
Human-Nature:野素材處理
周圍腹地,自由成長很多的野蔓,這些蔓性植物漫步田地。我嘗試將它們曬乾試試看能否成為創作材。 管芒(禾本科植物)也是讓我想要藉著它的葉子纖維走向,不確定它能否成為編繩? 這些材料的乾燥性不確定重組之後能否會成為連結材料。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8月24日
Human-Nature:盲點、結點
Jhuwan: 校長,我最近在整理創作日誌。 我發現自己對於人類與自然的跨界,很大部份來自於文本資料,其實這也讓我困惑,到底什麼是內在的感受? 當我尋找自然環境,成為我創作的一環,我享受環境,但是我其實在準備作品的當下也一直有所恐懼,擔心人類自大,我進入環境試圖跟環境的互動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8月1日
Human - Nature:我們與環境的距離-路徑
2022年02月陸續到臺大人類所旁聽「存有論轉向II」黃郁茜老師的課。讓我思索自己作品一直在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,我也一直在想怎麼把自己作品轉換成論文。我的客體(作品)是否能成為我研究對象形成一種論述與觀察? 當課堂結束,有幸與人類學朋友-冠祐進一步探討作品與實踐。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7月29日
Human-Nature:作品思考0729
冠祐跟我說了一個題目,對我而言是一種概念,是一種我一直想做的概念「我們與環境的距離」這個議題,也讓我回想我之前在冰島開展,我邀請觀眾去探索,他們與自然之間的距離,因此選擇報紙做的城市成為自我的象徵在擺放到作品與自己的距離。觀眾都會把城市放得很近很近作品,這也讓我覺得有趣,我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7月26日
Human - Nature:0727利嘉林道
Human - Nature,感知山林跟我的敘述,對我而言是我創作過程非常依賴的項目,其中面對山林進入祂們的身體常常令我喜悅,被歡迎! 在山林就是走,安靜的走,感受在身上的風在皮膚輕撫,這樣的一切令人安心,看看山林生物的痕跡產生奇幻的影像,生命在這裡的存在,彷彿我也曾經一起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2年7月25日
Human-Nature:Talk with 鄭文漢校長
20220726,因為冠祐,讓我鼓起勇氣找鄭漢文校長,對於在不同部落小學工作的校長,我以前還未深入認識校長時,我一直以為校長是「原住民」,校長的行為、言論、文化觀點,都讓我對校長有深深跟土地連結的印象。 一直很想有機會跟校長深入了解,但是因為自己我很少主動跟他者聯繫。契機,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20日
Artmego 2・0:最後一次的憩息
突然,憩息試圖用一種敘事式的章節去讓觀著從自然、人為、節約街、舊校長宿舍去讓觀眾看到迴瀾一連串的憩息章節,但突然之間只剩下篇幅,一個篇幅串連一大章節,要在轉彎之後再思考,該如何說,該如何敘述。 空間討論原本是疫情之下無法進入展場,因此打算使用櫥窗式的展陳。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9日
Artmego 2・0:楊牧III
楊牧所知所見的戰爭時代,帶著一種慌亂中的無奈,即便無奈,也在自然中感受生命中的憩息。 持續的轉印楊牧文字中!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9日
Artmego 2・0:楊牧II
進入楊牧的記憶,看到純粹的美好,以及人與自然共存的狀態。 試圖將文字轉印到木頭上,時間,專注都要注意,一不注意,字就糊掉了。 用小毛筆描繪過,但在增加的又太強眼,整體弄完,再決定下一步。這件作品很設計又人文的思索,最後的呈現一直在轉變。就算到現在我也不能確定它最終的樣貌!!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7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XI
今天在嘗試要談「人」的憩息,透過楊牧《奇萊前書》從中翻找關於人的記憶。也許這樣有點偏頗,但楊牧書中人記憶之中的憩息很美好。因此我想要與觀眾談記憶中的憩息,以及這樣的憩息要怎麼呈現,腦海一直翻轉超多的面貌。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6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X
平面繪畫,將如同敘事般陳述從奇萊山、米崙溪、洄瀾的憩息,這些憩息將回到藝托邦(前校長宿舍)中憩息。 我所有的作品將會在藝托邦,敘述太平洋岸邊的敘事,一層一層回到一種安靜、讓觀者聽到山林的聲音、聽到大地的聲音而我渴望如同風間塵一般將藝術帶回自然。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5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IX
今天回看所有作品,想起昨天與artmego 團隊的討論,田老師提到人的憩息這件事。 心裡有著感性的排斥與理性的矛盾。我想對我來說我一直不喜歡人,即使我自己是一個人類,但是面對人這件事還是很排斥。而我的這次的憩息系列作品全然無人,我想主要是因為對於我而言,當人類不在的時候整個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3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VIII
只是單純的編綁木麻黃的毬果,今日進度編織20個,耗了三個小時上下。 希望能夠在開展前編綁到足夠數量。 選擇木麻黃毬果,除了這是海邊植物之外,毬果也是另外一種生命的轉換,離開自己的生命體,產生新的生命狀態。所以祂們如同休憩過後的自然,緩緩展現新生命,如同藝托邦、節約街、米崙溪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3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VII
奇萊前書: 「我時常聽見他和他的族人間的對話和傳呼,在樹林背後,如鳥鳴,如風吹,如雨點,震動於各種枝葉樹幹和花朵的背後⋯⋯那人語真確如山林。」 「那氣味裏帶著一份亙古的信仰,絕對的勇氣⋯⋯帶著一份宿命的色彩⋯⋯。那氣味宿命的,⋯⋯漂浮在村落空中,⋯⋯。」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2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VI
閱讀著楊牧的《奇萊前書》、《奇萊後書》呈現淡淡的哀愁,後山、花蓮在日治到國民政府時期,不同的政權讓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民有著生活中的焦躁與不安,為什麼節約街、米崙溪、洄瀾一直給我一種生活中的憩息與安定。在後山的居民有著不同族群、被不同政權管理著人們只能安靜地活著。安靜、當下、...
葉筑菀|Jhuwan Yeh
2021年8月10日
Artmego2・0:憩・息V
作品思考中,我覺得與其讓別人「看到」、「知道」什麼,我更喜歡的是讓別人「感受」到「是什麼」。 持續編綁木麻黃的種籽,腦袋一直在想像木麻黃的畫面、有些模糊、不確定、但是身體依然想要持續編綁,看到祂們的存在。 人與自然的共存,我想像的共存,我與土地的共存。 共存!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