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1~7/6 隔著螢幕閱讀花蓮港,一點頭緒都沒有。 嘗試透過「臺灣百年歷史地圖」整理了,1895~1951年之間花蓮的地圖以及部分2017年的衛星影像。 這些地圖吸引我的是: #奇萊原野 #米崙溪 #沙婆礑溪 #加禮宛 這些在日治時期所留下來的字眼,讓我掉入一種舊時代的想像。近現代生活樣貌的花蓮,因地制名的「名字」更讓我能在無形的空間中呼吸,有別於人類生存的空間。
我總是在問自己:「到底洄瀾的面紗長什麼樣?」
透過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中的日治地圖、璞石閣的舊照片、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影像尋幽、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等,充滿著人的記憶閱讀,也透過這些影像「花蓮」比我想像中的更繁華、興榮,花蓮港在日治時代大量都市規劃,畫出了皇民化時代的規劃與期待。
透過璞石閣閱讀到在日治時代對花蓮的繁榮讚嘆。
1932年《東臺遊記》,駱香林(文學作家,日治後期移居花蓮)
地之廣,民之眾,施政之周密,衛生之整潔,商工之展布,建築物之華麗,不惟東臺無其比,較之西部,亦不多讓焉。
1936年4月22日的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〈聞鄰嫗談二十年前花蓮〉,陳堅志(花蓮在地詩人)
繁華花蓮市,疇昔半田圃。
番人漸遷移,人家幾十戶。
時鮮瓦與磚,門撐莿竹柱。
經月船不來,暴利驕商賈。
瘧疾時流行,居民為所苦。
酒箱作薄棺,慘狀不忍睹 。
劇憐繼火災,忽又歸焦土。
年年計復興,層樓夾樹路。
世間滄與桑,循環朝復暮。
老身鬢髮蒼,不復紅顏駐。
養育我子孫,此地謀生住。
圖說:作者整理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-花蓮港部分
圖說:1897〈花蓮港附近ノ略圖〉局部,中央五庄七社,農兵赫然在列,此為明治30年古地圖,引自白水淡〈蕃情瑣談〉,《偕行社記事》第170期。
資料來源:璞石閣
Comments